我们平时使用计算机时,创建目录、更新目录、创建文件、编辑文件几乎是我们每天在计算机上做的事情。那么你是否深入思考过,为什么计算机能对目录和文件进行操作?为什么计算机能存储这些文件?其实完成这些工作的背后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文件系统。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文件系统,同时会基于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介绍它的基本结构,它做了什么,以及当我们读取、写入文件时背后发生了什么。

什么是文件系统

究竟什么是文件系统呢?其实文件系统是一套实现了数据的存储、分级组织、访问和获取等操作的抽象数据类型。文件系统使用文件和树行目录的抽象概念代替了磁盘等物理设备,文件系统使用数据块的概念。它使得用户不必关心数据实际保存在地址为多少的硬盘数据块上,只需要记住文件所属的目录和文件名即可。

考虑文件系统时,我们通常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 文件系统数据结构:文件系统在磁盘上使用哪些类型的结构来组织其数据和元数据?
  2. 文件系统的访问方法:如何将进程发出的调用,如 open()read()write() 等,映射到它的结构上?在执行特定系统调用期间读取哪些数据结构?改写哪些数据结构?所有这些步骤的执行效率如何?

文件系统的组织

整体结构

对简单的文件系统来说,磁盘被划分成一系列相等的块,假设整个磁盘很小,每个块 4KB,共 32 块。划分如下:

为了构建文件系统,这些块中首先会存储用户数据。任何文件系统中的大多数空间都是用户数据。我们将用于存放用户数据的磁盘区称为 数据区域。在图中以 D 表示

文件系统会记录每个文件的信息。该信息是元数据的关键部分,并且记录文件在数据区域包含哪些数据块、文件大小,其所有者和访问权限、访问和修改时间以及其他类似信息。为了存储这些信息,文件系统通常有一个名为 inode 的结构。

为了存放 inode,还需要在磁盘上留出空间。我们将这部分磁盘称为 inode 表,它保存了一个磁盘上 inode 的数组。在图中以 I 表示

除了 D 和 I,我们还需要记录 inode 或数据块是空闲还是已分配。这也是所有文件系统中必需的部分。记录是否分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使用 位图(bitmap),一种用于数据区域(数据位图,data bitmap),另一种用于 inode 表(inode 位图,inode bitmap)。位图的每个位用于指示相应的对象/块是空闲(0)还是正在使用。inode 位图用 i 表示,数据位图用 d 表示

最后还剩余一块,用于保存超级块(superblock),用 S 表示。超级块包含关于该特定文件系统的信息,例如文件系统有多少个 inode 和数据块、inode 表的开始位置等等。它可能还包含一些Magic number ,来标识文件系统类型。

所以完整的一个文件系统结构如下:

在挂载文件系统时,操作系统会首先读取超级块,初始化各种参数,然后将该卷添加到文件树中。当卷中的文件被访问时,系统就会知道在哪里查找所需的磁盘上的结构。

inode

inode 是文件系统最重要的磁盘结构之一。每个 inode 都由一个数字(称为 i-number 或 inode 号)隐式引用,我们可以将 inode 号称之为低级文件名称。

使用命令 stat 可以查看 inode:

在每个 inode 中包含的是所有关于文件的信息:

  • 文件类型(例如,常规文件、目录等)
  • 文件大小
  • 分配给文件的块数
  • 保护信息(如谁拥有该文件以及谁可以访问该文件)
  • 时间信息(例如文件创建、修改或上次访问的时间)
  • 文件的数据块驻留在磁盘上的位置的信息(例如某种类型的指针)

所有关于文件的信息称为元数据。实际上,文件系统中除了纯粹的用户数据外,其他任何信息都被称为元数据。

设计 inode 时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引用数据块的位置。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在 inode 中有一个或多个直接指针(磁盘地址)。每个指针指向该文件的一个磁盘块。但是这样的设计会导致无法支持非常大的文件(大于块大小乘以直接指针数)。为了支持更大的文件,我们可以引入多级索引。

多级索引

为了支持更大的文件,文件系统引入了间接指针。它不是指向包含用户数据的块,而是指向包含更多指针的块,每个指针指向用户数据。因此 inode 可以有一些固定数量直接指针和一个间接指针。如果文件变得足够大,则会分配一个来自磁盘数据块区域的间接块,并将 inode 的间接指针指向它。

基于范围支持大文件 支持大文件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范围(extent)而不是指针。范围是一个磁盘指针加一个以块为单位的长度。因此,不需要指向文件的每个块的指针,只需要指针和长度来指定文件的磁盘位置。但只有一个范围是有局限的,因为分配文件时可能无法找到连续的磁盘可用空间。因此,基于范围的文件系统通常允许**多个范围**,从而在文件分配期间给予文件系统更多的自由。

如果想要支持更大的文件,只需添加另一个指向 inode 的指针:双重间接指针。该指针指向一个包含间接块指针的块。

**基于链接的方法** 设计 inode 的另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是使用链表。这时在一个 inode 中就只需要一个指针,指向文件的第一个块。要支持较大的文件,就在该数据块的末尾添加另一个指针。 链式文件分配对于读取最后一个块或进行随机访问时表现不佳。因此,为了使链式分配更好的工作,一些系统在内存中保留链接信息表,而不是将下一个指针与数据块本身一起存储。该表用数据块 D 的地址来索引,一个条目的内容就是 D 的下一个指针,即 D 后面的文件中下一个块的地址。它也可以是空值(表示文件结束),或用其他标记来标识一个特定的块是空闲的。这就是所谓的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FAT)。

文件名与 inode

文件与 inode 是一一对应的。对于计算机来说,通过 inode 号可以找到对应的文件,那我们是否可以用 inode 号来直接作为文件名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两个:

  • 首先,inode 号是一个数字,对用户来说是很难记忆的。想象一下,如果把你电脑里的所有文件都命名成数字,那基本上想找什么都很难找到。
  • 其次,将 inode 号作为文件名意味着期望 inode 号不会变更,而 inode 号与文件的存储相关,所以这相当于将用户文件名与文件存储位置强绑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文件系统使用字符串形式的文件名,这其实就是增加了一层从字符串文件名到 inode 号之间的映射。

当我们创建一个文件时,其实做了两件事:

  1. 首先构建一个inode,它将跟踪几乎所有关于文件的信息,包括大小、文件在磁盘上的位置等;
  2. 其次将人类可读的名称链接到该文件,然后将该链接放入目录中。

目录组织

目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具有一个 inode,它的文件类型为目录。目录记录了从文件名到 inode 号的映射。由于目录本身也是文件,所以可以通过递归来组织文件系统中的文件。

目录与常规文件有差别:常规文件保存的是我们的数据,而目录文件保存的是目录项,每个目录项代表一条文件信息,记录了文件的文件名及对应的 inode 号

文件的读取和写入

上面就是关于文件系统,文件及目录的介绍,接下来介绍一下文件读取和写入的过程。

从磁盘读取文件

要读取一个文件的内容,首先需要打开文件,然后再读取文件内容。打开文件调用 open 系统调用,具体用法查看:open(2) - Linux manual page

1
2
#include <fcntl.h>
int open(const char *pathname, int flags);

当调用open("foo/bar", O_RDONLY)打开文件时,文件系统首先要找到文件 bar 的 inode,从而获取该文件的基本信息(如权限信息、文件大小等)。为此,文件系统需要找到 inode,但是我们传给 open() 函数的参数只有路径名,所以文件系统需要遍历文件路径,从而找到目标文件的 inode。所有遍历都是从系统的根目录(/)开始,所以文件系统第一次读取的是根目录的 inode。

要找到 inode,首先要知道它的inode 号。通常在父目录中找到文件或子目录的 inode 号。根没有父目录,所以根的 inode 号必须是“众所周知的”。在挂载文件系统时,文件系统必须知道它是什么。在大多数 UNIX 文件系统中,根目录的 inode 号是 2。因此开始遍历文件路径的时候,文件系统第一个读入的 inode 号是 2。

为什么根目录的 inode 号是 2,inode 号是否有 0 和 1? 根目录的 inode 号是 2,因为 inode 0 和 1 已经被占用了: - inode 0 用于表示一个 NULL 值,表示没有 inode。 - inode 1 用于跟踪磁盘上的坏块,它本质上是一个包含坏块的隐藏文件。使用`e2fsck-c`记录的那些坏块。

所以调用 oepn() 打开文件时,实际上进行了如下操作:

  1. 读入根目录 inode:一旦根目录的 inode 被读入,文件系统可以在其中查找指向数据块的指针,数据块包含根目录的内容。
  2. 读取根目录内容:文件系统使用磁盘上的指针来读取目录内容。
  3. 递归遍历路径名:通过不断读入 inode,读取目录内容,直到找到目标的 inode。
  4. 打开目标文件:最后一步是将目标文件的 inode 读入内存。然后文件系统进行最后的权限检查,在每个进程的打开文件中,为其分配一个文件描述符,并将它返回给用户。

打开文件后,程序可以发出 read() 系统调用,从文件中读取内容。第一次读取将在文件中的第一个块中读取,同时也会用新的最后访问时间更新 inode。读取将进一步更新此文件描述符在内存中的打开文件表,更新文件偏移量,以便下一次从第二个文件块读取。

从上面可以看出,打开文件时为了找到文件的 inode 会发生多次读取。读取每个块需要文件系统首先查询 inode,然后读取该块,再使用写入更新 inode 的最后访问时间等字段。所以 open 导致的 I/O 量与路径名长度成正比。对于路径中的每个增加的目录,都必须读取它的 inode 及其数据。

写入文件

写入文件和读取文件类似,首先要打开文件,然后发出 write 调用以新内容更新文件,最后关闭文件。但写入文件可能会分配一个块。当写入一个新文件时,每次写入操作在将需要写入磁盘的数据写入之前,需要先决定将哪个块儿分配给文件,从而相应的更新磁盘的其他结构(数据位图和 inode)。

每次写入文件在逻辑上会导致 5 个 I/O:

  • 读取数据位图,然后更新以标记新分配的块儿;
  • 写入位图,将它的新状态写入磁盘;
  • 读取 inode;
  • 写入 inode,更新块的位置;
  • 写入真正的数据本身。

而创建一个文件的工作量更大,要创建一个文件,文件系统不仅要分配一个 inode,还要在包含新文件的目录中分配空间:

  • 读取 inode 位图,查找空闲 inode;
  • 写入 inode 位图,将其标记为已分配;
  • 写入新的 inode 本身;
  • 写入目录的数据,将文件的高级名称链接到它的 inode 号;
  • 读写目录的 inode。 如果目录为了容纳新的条目而增长,则还需要额外的 I/O (即数据位图和新目录块)。

基于以上,我们分析一个在目录 foo 下创建 bar 文件,然后再更新 bar 文件的例子。

创建 bar 文件:

  1. 读取根目录的 inode
  2. 读取根目录的内容:根据根目录的 inode 找到对应的根目录内容,并读取;
  3. 读取 foo 目录的 inode:根据根目录的内容找到 foo 目录的 inode;
  4. 读取 foo 目录的内容:根据 inode 读取相应的目录内容;
  5. 读取 inode 位图,查找空闲 inode
  6. 写入 inode 位图,将其标记为已分配
  7. 写入 foo 目录内容:将文件 bar 的高级名称链接到它的 inode 号;
  8. 读取 bar 的 inode:找到 bar 文件;
  9. 写入 bar 的 inode:将 bar 文件的创建时间等写入 inode;
  10. 写入 foo 目录的 inode:将 foo 目录的更新时间等写入 inode;

更新 bar 文件:

  1. 读取 bar 的 inode:找到 bar 文件;
  2. 读取数据位图:查找空闲的数据块;
  3. 写入数据位图:标记数据块已经被分配;
  4. 写入 bar 新增的数据:将新增的数据写入到可用的空闲数据块;
  5. 入 bar 的 inode:写入 inode,记录更新时间、访问时间等基本信息。

可以看到,创建文件、更新文件会伴随着大量的 I/O 操作,要知道 I/O 操作的成本是很高的,那么文件系统如何减少这些 I/O 操作呢?

缓存和缓冲

既然有很多次读取和写入,那么如果我们将常用的块缓存到内存中,就可以减少读取了,所以很多文件系统采用了系统内存(DRAM)来缓存重要的块。

早期的文件系统引入固定大小的缓存来保存常用的块。采用 LRU(最近最少使用) 策略来决定哪些块保留在缓存中。但是这种静态内存划分可能带来内存的浪费。所以现代文件系统采用动态划分。具体来说,许多现代操作系统将虚拟内存页面和文件系统页面集成到同一页面缓存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虚拟内存和文件系统之间灵活地分配内存。

有了缓存后,我们第一次打开文件时需要走上面的打开流程,但是第二次再打开同样文件时就会命中缓存,减少很多 I/O。而对于写入操作,由于必须写入到磁盘才算是实现持久。所以,高速缓存不能减少写入流量

但是加入缓存后,延迟写入(写缓冲)还是有意义的:

  • 通过延迟写入,系统可以将一些更新编成一批,放入一组较小的 I/O 中,这可以减少写入 I/O。
  • 通过将一些写入缓冲在内存中,系统可以调度后续的 I/O ,从而提高性能。
  • 一些写入可以通过延迟来完全避免,例如写入临时文件随后删除的操作。

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文件系统的简单介绍,我们再回顾一下:

  • 文件系统由超级块、数据位图、inode 位图、inode、数据区域这几个基本结构组成。
  • inode 中包含文件的基础信息,是文件系统找到对应文件的重要结构。通过将 inode 与字符串文件名连接,方便我们识别计算机中的文件。
  • 目录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的本质上记录了文件名到 inode 号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读取目录内容来找到对应目录中包含的文件。
  • 文件的读取和写入需要多次读取和写入位图,inode,数据块等,即多次 I/O 操作。
  • 由于文件的读取和写入涉及多次 I/O 操作,所以引入缓存来减少 I/O 操作,缓存的引入可以减少读的 I/O,但是无法减少写的 I/O,但是依然对写入有好处。